欢迎来到综合执法调研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司法改革 > 治理APP侵犯隐私,亟须立法引领科技向善

治理APP侵犯隐私,亟须立法引领科技向善

发布时间:2020-01-07作者:来源:

  12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方法》提出,征得用户同意前就开始收集个人信息或打开可收集个人信息的权限、实际收集的个人信息或打开的可收集个人信息权限超出用户授权范围等行为可被认定为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12月30日澎湃新闻)

  大数据应用带来了机遇与便利,也带来了用户对自身隐私安全的担忧。去年11月28日,中消协在京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报告显示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同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万人调查报告显示:有49.6%的受访者曾遇到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现象。特别是,今年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开展了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安全评估,发现一些APP存在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

  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不仅是科技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早在2019年1月23日,中央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的公告》,明确提出App运营者不收集与所提供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以默认、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手段变相强迫用户授权;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等。特别是,这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部门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进一步明确了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几种情形。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目前手机App普遍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问题,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监管和依法惩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相关立法滞后。勿庸讳言,在我国,由于《个人信息保护法》迟迟不能付诸实施,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散见于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民法总则、刑法等多部法律中,过于繁杂和笼统,且只限于规范侵犯个人信息造成后果的行为,震慑、打击力度不大,造成个人信息被泄露和非法利用现象泛滥成灾。

  可见,遏制APP侵犯隐私,亟须立法引领科技向善。目前,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个人信息保护法已被纳入第一类项目。因此,必须加快立法步伐,通过建立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制度、侵害补偿和惩罚机制,设置监督机构等方式,为个人信息上一道保险栓。同时,应对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使用和保密等问题制定详细规定;在信息采集的源头方面,对采集主体设定门槛,规定必须在事先履行核准和登记程序等。

  特别是,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推进数字产业规范发展和个人数据保护立法工作,兼顾个人数据保护、创新、效率和安全几个价值目标;在保护个人权利的同时,激励社会更好地沉淀和使用数据。比如,可以对个人数据加以分类,以敏感或不敏感为标准,集中力量对敏感个人数据加以保护,对不敏感个人数据,则侧重流通利用;也可以导入风险理念,根据个人数据的性质、使用场景以及产生的风险,来限定用户同意的范围和数据二次利用的风险管理机制。此外,实行群防群治,完善举报机制,强化惩戒措施,提高违法成本。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综合执法调研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律通咨询有限公司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